当前位置:首页 > 机构动态 > 惠民新闻 >

岁月留声·我与和丰塘的故事:她用岁月走出的志愿长征

2025-08-29 16:54:00    来源:惠民社工    阅读:次    字体:放大 缩小    打印
在教室外踮脚偷学的女孩,
用芦苇杆套着铅笔头的坚持;
在社区里穿梭送餐的背影,
为高龄老人送去日常关怀的银发志愿者;
施玉珍的故事,
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;
却用七十余年的坚韧与善意,
书写了一部关于家风,
求知与奉献的动人篇章。
 
幼年时施玉珍家中姊妹多,上学是奢侈。她站在教室外听讲,捡废铅笔头套芦苇杆使用,用“不放弃”的坚韧播下求知种子。命运转折于恩师善意,一捆猪草换来教科书和纸笔,她如获至宝、倍加珍惜,以极致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学习机会 —— 这份“珍视机遇、踏实向上”的底色,让老师破格让她走进教室,开启 56 天短暂却影响一生的课堂。广播点名让父母知晓此事,见女儿对知识的执着,此后全力支持她读书。虽因家境贫困中断学业,但逆境中拼搏的时光,让“坚韧”“认真”“向上”成了她刻在骨子里的品格。
 
从三尺讲台到社区角落
爱与责任的接力
1974 年,施玉珍走上工作岗位,成为幼儿园教师。面对4到7岁的孩子,她用耐心与爱心陪伴孩子们度过懵懂童年,将温暖浸润进每一段相处。
1978 年,她来到镇上的教学模型厂,专注于人体神经系统模型制作 —— 这份需极度细致与严谨的工作,她一做就是11年,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,沉淀出“精益求精、踏实肯干”的态度。
1989年,调任镇文化站负责图书馆工作后,她不仅要打理满架书籍,还坚持每周六为孩子上课,把对知识的热爱“主动传递”给更多人。
直到 1995 年,因身体原因居家休养,却始终没停下“奉献”的脚步:照顾高龄老人、参加舞蹈队获奖、担任楼栋长调解邻里矛盾,把工作中养成的“耐心”与“责任感”,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。
 
志愿微光里
家风与品格的双向传承
“父亲典当财物接济工友”的故事,是施玉珍人生中最早的志愿课程;而幼年求知时沉淀的 “坚韧”,以及工作中锤炼出的“细致”“耐心”与“传递精神”,更成为她投身志愿行动的内在支撑。2019年加入志愿者团队后,她便以实际行动默默书写着奉献。无论是在疫情期间坚守岗位、小菜园里辛勤劳作,还是端午时节给予温情陪伴,她都尽心尽力。
最令人动容的,还是她日复一日的送餐之路。每天中午,她总会准时提起沉甸甸的餐盒,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过熟悉的楼道。她清楚地记得每位老人的住所和需求,递出的餐盒总是温热且妥帖。骄阳炙烤,她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洇透;大雨滂沱,她穿行于巷弄的身影却依旧如常。那一份份温热的餐食,总能准时叩响门扉。她那轻快的敲门声,成了许多老人一天的期盼。她多问的一句叮嘱、多留的一分钟倾听,让这份简单的送餐服务变成了一份庄严而温暖的承诺。她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,只是用最朴实的坚持,将温暖准时送达,也将责任与爱静静融入每一天的步履之中。
 
从逆境中求学的女孩
到岗位上坚守的工作者
再到生活中热忱的奉献者
施玉珍的人生没有波澜壮阔的传奇
却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
写满了对生活的热爱
对他人的善意

上一篇:和丰塘:“巧手传情 爱在七夕”——七夕节特别活动

下一篇:暂无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