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七月,乐江社区的青少年们与传统文化来了两场超有料的“约会”!从笔墨丹青里的节俗故事,到针线布料间的汉服风华,非遗的魅力在指尖流转,文化的种子悄然萌芽。
节俗溯源,画笔里的传统故事
7月24日上午,“节俗溯源 丹青绘情” 活动拉开序幕。惠民社工带着15位青少年,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节日之旅。
“春节要贴春联、端午要赛龙舟、中秋要赏月吃月饼……” 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和趣味视频,大家深入了解了春节、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中秋等5个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。原来除夕守岁寓意辞旧迎新,清明祭祖承载着对先人的思念,端午挂艾草是为了驱邪祈福 —— 这些藏在习俗里的文化密码,让孩子们听得入了迷。
随后的绘画环节更是热闹!彩笔、白纸在桌上排开,孩子们化身小小画家,把心中的节日场景搬上纸面:有的画全家围坐吃年夜饭的温馨,有的画龙舟竞渡的激烈,还有的用月亮和玉兔勾勒中秋夜景。虽然个别孩子一开始担心画不好,但在社工准备的绘画模板和简单教程帮助下,都顺利完成了作品。
汉服巧制,指尖上的衣冠之美
7月25日,汉服主题活动接力登场,原本计划15人参加,却来了16位青少年,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超出预期!
活动一开始,社工用 PPT 和视频带大家 “穿越” 各朝代:从黄帝时期的初始形制,到隋唐的华丽襦裙,再到宋明的简约风骨,汉服的演变史像一部流动的画卷在眼前展开。“原来汉服的交领右衽藏着阴阳学说,宽袍大袖是对称美学的体现!” 孩子们边看边记,时不时发出惊叹。
最让人期待的汉服摆框制作环节来了!彩色卡纸、布料、细木棍……材料包一分发,大家立刻动手忙活起来。剪布料、搭框架、粘装饰,社工在一旁巡回指导,帮着解决剪裁不整齐、粘贴不牢固等小问题。一个多小时后,一个个精致的汉服摆框新鲜出炉:有弧形下摆的曲裾,有平直裙摆的直裾,还有缀着小珠子的襦裙,每一件都独具特色。
非遗传承,少年当 “燃”
两场活动下来,无论是能说出 5 个节日习俗的孩子,还是独立完成汉服摆框的青少年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。正如孩子们所说:“原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这么有意思!”